社會企業 – 台灣生質能源產業的可能型態
整理:楊仕雲
近年來,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愈來愈常出現在報章雜誌的版面以及創業圈的討論中。然而筆者相信,即使『社會企業』出現的頻率在這一兩年大幅提高,絕大多數的讀者(包括筆者自己在內)對『社會企業』的定義仍然是一知半解。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社會企業目前『並無統一的定義』。但是廣泛來說,它是指以特定商業模式來解決現存社會問題的組織。只要是提供具社會責任產品與服務,無論該組織是以營利公司或非營利的型態存在,以目前的定義來說,或許都可以稱為『社會企業』(註1)
看到這裡,許多讀者或許會有一個問題:『那麼社會企業與生質能源趨勢』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生質能源屬於替代能源,是對於環境相對友善且具備永續再生特性的能源選項。然而,觀察目前位居生質能源產業領頭羊的美國,可以發現美國的生質能源公司,無一不以生物科技公司自居,並都走上募資、IPO然後在華爾街上市的路。對於產品/服務相較傳統科技公司具有社會意義的生質能源產業,這樣一條發展茁壯的道路是否是最適合這個產業的方式,目前要下定論當然還稍嫌太早但是就目前檯面上可以觀察到的美國生質能源公司,並沒有任何一家自我定義為『社會企業』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相對於美國,一些歐洲及第三世界的綠能公司反而都以社會企業自居。若是讀者們想對於著眼於綠能的社會企業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華文的網站中,建議讀者可以參考『社企流』這個華文平台。考量現今台灣的社會氛圍,不禁讓筆者想像,台灣的生質能源企業若是能夠以社會企業的型態自我定義,或許是一條可行的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