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KiOR與Gevo的難關
整理:歐陽孚
KiOR 燃眉之急雖解,但仍如履薄冰
上個月我們曾在〈KiOR股價跌破一美元大關〉一文中說明他們急迫的現金壓力,讓公司面臨存續危機。好在近來傳出利多消息,作為KiOR原始投資人以及最大股東的Vinod Khosla,果然沒有見死不救,還是同意從四月份開始連續五個月提供五百萬美金(5 million),挹注總額為兩千五百萬的資金,這筆救命錢將能確保KiOR能夠持續運作到今年八月。
Vinod Khosla (圖片來源)
然而,這不代表KiOR已經度過難關。這間根據地位在美國德州(Texas)Pasedena的公司,最主要的生產工廠座落於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的Columbus,2012年10月開始運作,是全美第一間商轉規模的纖維素燃料工廠,然而去年就陷入產量不如預期的陰霾,並且目前是處於停工狀態。KiOR對外宣稱目前該工廠正在進行升級,但這項升級計畫,在去年就已由兩間風險投資公司 Khosla Veutures 以及Gates Veutures (沒錯,就是比爾蓋茲的公司)取得了一億美金(100 million)進行升級,如今還連個影子都沒有,難怪 Vinod Khosla 這援手伸的並不乾脆,想必是對公司的信心不再堅定吧。
外來資金固然重要,但 KiOR在量產過程到底遭遇了什麼困難才是問題的根本;產量拉不上來,公司的現金流便不能由負轉正,那麼關門大吉也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而以。當然我們希望這最糟糕的情況不要發生,但願 KiOR 能走出谷底,讓纖維素酒精的幼苗成長茁壯。
Gevo 決定回頭生產酒精,是開倒車嗎?
Khosla投資的另一間公司Gevo最近股價持續探底,最近一個交易日4月10日(五)美股收盤價格為$1.12美金。原因是3月25日Gevo發佈2013年財務報告的時候,一併宣佈他們在明尼蘇達州(Minnesota)Luverne 的主要工廠,將由原本全部生產丁醇的四個反應槽,撥出三個生產酒精。理由一是充分利用他們技術平台的彈性,二是目前市場上酒精的利潤較佳,對公司現金流有正面幫助。Gevo稱這種共同生產酒精與丁醇的配置為"side-by-side"模式,宣稱有利於推廣他們的技術平台為更多酒精生產工廠所採用。
這不是第一次Gevo說要回頭生產酒精。上一次是在2012年Luverne廠剛開始商轉量產時,遇到了量產問題一度停擺;原本一度打算要回頭生產酒精,但卻因為美國大旱玉米原物料價格上漲而作罷。今年再次決策生產酒精,難面引人聯想是否Gevo又在量產製程上遭遇瓶頸,畢竟年報中提到丁醇產量只達到預期的71%。
總的來說,共同生產酒精與丁醇並不是壞事,因為新一代生質精鍊工廠(bio-refinery)本就標榜產物的彈性,而且這樣的策略短期來看確實能幫助Gevo有更健康的財務狀況。但畢竟他們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有生產丁醇的技術而非酒精,因此千萬不能偏安於此。否則是因小失大,飲鴆止渴。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