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瓜地馬拉為生質燃料強驅居民
日前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刊載了一篇文章,揭露瓜地馬拉(Guatemala)政府為了將Polochic valley地區轉變成生質燃料的生產基地,在2011年3月時使用武力強制驅離在當地世代務農的瑪雅原住民,影響範圍計有14個社區、三千兩百位居民。在數個月內,數百公頃的土地種上了甘蔗,而這些作物最終成為了在歐洲市場流通的生質酒精。
這些居民並沒有被妥善安置,反而成了無家可歸、沒有適當生活環境的遊民。強制驅離事件的背後是其實是多年來紛擾不修的土地所有權問題,大公司聲稱他們擁有這些土地,而居民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他們一直擁有或已經購買了土地的使用權。不只是Polochic valley地區,土地紛爭同時也在瓜國許多地區持續上演。這除了是瓜國三十多年內戰的後遺症外,更是新殖民主義的禍害。
所謂「新殖民主義」,指的是國際列強不透過國際間的軍事行動進行土地掠奪,反而是利用強大的經濟實力,牽制特定國家的內政、作出有利於「入侵國」的決策,甚至是顛覆既有政權、扶植新的統治集團。事實上,瓜國內戰的遠因就是美國的商業利益。然而即便內戰已於1996年告終,瓜國豐富的農產與礦產一直是國際大公司們覬覦的對象,目前當地至少有150筆土地糾紛是牽涉到國際公司對於天然資源的開發。
歐盟國家在2008年定下了生質能源的使用目標:2020年以前至少10%的運輸燃料來自生質燃料。這個目標估計需要1,750萬公頃的農地才能達成,總面積幾乎是台灣(360萬公傾)的五倍大,土地需求相當高。再加上歐盟對於環境保育有嚴格要求,使得由開發中國家進口燃料成為理所當然的選項。不只是中南美洲有這個問題,東南亞國家也廣受影響,例如印尼與馬來西亞為生產能源用棕櫚油而淨空雨林。那麼,是否停止使用生質燃料就可以解決這種「強國迫害弱國」的現象呢?
我持否定態度。因為許多國家是迫於經濟壓力而不得不這麼做的,如果藉由犧牲環境與少數人的利益可以換取更高的報酬,那麼這些國家勢必會持續接受「迫害」,因為這其實是他們用以換取國家整體發展的籌碼,即便他們明白自己是飲鴆止渴。如果全球化貿易無法阻擋,那麼解決之道或許就只剩下生質燃料消費國的自覺。事實上,歐盟國家已經開始進行生質燃料的完整生命週期分析,調查它們造成的「間接土地用途變更」,終極目標是唯有符合認證的來源才可以出口到歐盟國家。但像是瓜地馬拉這種被政府強制驅離的事件,本質上是國家內政、是一個難解的大哉問,除了政府與企業的良心,我想不到其他的辦法。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