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質燃料的八個迷思
作者:楊卓儒
六月初,美國主要生質能源新聞網站 Biofuel Digest發表了一篇綜合性的文章,列舉了八個對於生質燃料及相關產業的刻板印象,並用淺顯的文字破除這些迷思。原文請參考《Perception vs reality: The 8 most common biofuels myths》,寫得非常精彩,非常推薦讀者閱讀。
以下列舉其中幾項文章提到的迷思:
迷思一:為了達成政府所訂定的生質燃料使用目標(這裡所指的就是RFS2),將壓縮美國的食物產量,可能使食物產量劇烈下降,進而推高國際糧價甚至造成糧食危機。
這個迷思理應被排在第一位。直至如今,生質能源仍然擺脫不了「與糧爭地、與民爭糧」的印象。事實上,近年來不斷有政府機關或是研究單位表示生質能源的發展除了不會排擠到食物產量,更不會是造成糧價上揚的元兇(例如:《[新聞] 生質酒精的發展未必是糧食價格上漲的主因》 )。此外,美國能源局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也兩度提出報告指出美國有能力在不壓縮到糧食產量的情形下達到RFS2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2012年度玉米產量預測,美國的玉米產量的確是能夠在動物飼料、糧食儲備甚至出口之外,還同時能夠供應給玉米酒精生產商維持生質酒精的供應量。
迷思三:生質燃料在生產過程中耗費的能源超過它們自己本身可提供的。
這個迷思筆者認為很值得提出來討論,原因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周圍的朋友也常常有類似的提問。針對這個迷思,Biofuel Digest提出了以下幾種生質燃料的輸入/輸出能源比:美國主要採用的玉米生質酒精的是1.3:1、巴西的甘蔗生質酒精是8:1、生質柴油約在2.5:1之譜、而纖維素生質燃料則是在2:1~36:1之間。事實上,生質燃料產業道目前為止仍舊持續不斷在生產製程上求進步,可以預期隨著研發及技術的成熟,上述的數據將會更加地有競爭力。
迷思五:纖維素生質燃料(cellulosic biofuels)仍然遙遙無期。
大部分對於生質燃料的質疑都圍繞在其研究開發及正式商業化運轉的時程。誠如我們在今年初的文章《2011年美國生質酒精界的五件大事》 中提到,歷經2008年的金融海嘯,纖維素酒精廠終於調整好腳步,於2011年開始正式邁向商業化運轉。今年在美國與歐洲,第一個商業規模的纖維素生質燃料廠將落成並開始運轉,而在美國的RFS與歐洲自己制定的生質燃料使用目標的架構下,可以預見未來幾年中,更多的生質燃料廠也將陸續商轉。
上週我們提到美國參議員將組成一個小組檢討美國現行的再生燃料標準(Renewable Fuels Standard) ,Biofuel Digesty隨後便推出這樣的專題頗有幾分為生質能源辯白的意味。不論這篇文章撰寫的原始目的為何,更多類似的專題是筆者本身所樂見的。生質燃料對於非從業人員或是一般民眾來說,是個不甚熟悉的名詞,許多時候甚至只有在電視新聞或是報章雜誌上看過簡單的報導,在這種情況下,容易讓民眾對於生質能源抱有錯誤的印象。類似的整理可以讓不甚熟悉生質能源的讀者破除刻板印象,進而對生質能源產業產生興趣,這也是我們設置《生質能源Q&A 》的目的之一。
本文沒有列舉出來的其他項目請參照原文。
有任何意見及討論也非常歡迎來信或是在下方留言,我們非常期待與讀者的交流。
相關文章:
[新聞] 生質酒精的發展未必是糧食價格上漲的主因
《2011年美國生質酒精界的五件大事》
[產業] 美國參議員計畫組成生質燃料產業投資與RFS檢討小組
發表迴響